科學新理論趨勢《生命中心論》的自然與必然

生命中心論

生命中心論

一、 源起: 初生之犢的勇氣與持續科研的堅持

羅伯特 蘭沙出生於1956年,是一個成長在波士頓市郊史托頓(Stoughton)小鎮自然環境中長大的義大利裔美國小孩。他對於十九世紀美國兩位生活於波士頓地區的著名作家 愛默生 (Ralph Emerson 被林肯總統尊稱為美國文明之父) 與 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著有膾炙人口的《湖濱散記》) 對於當地自然環境的敘述有著第一手的體驗。
他在初中與高中時代,就因為參加學校的科學展覽的需要與仰慕大師的熱情,而獨自跑到附近的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去找指導老師與研究工作,而且居然兩次也都被他巧遇的老師們所歡迎與接受。這兩次順利的入門經驗,使得這位年輕人決定繼續從事生命科學研究的生涯。在賓州大學拿到醫學士後,並且以相當的自信與經歷,持續在生命科技的領域中,參與最好的團隊與最新的領域的研究。
他的學術生涯早期,曾經跟隨過行為心理學的大師 史金納(B F Skinner) ,以及發現 小兒麻痺疫苗的免疫學家 薩克(Jonas Salk)與換心醫生 巴納德(Christiaan Barnard) 等等生物科學界名人 。 這些相關於傳統生理學,與當時逐漸流行的認知心理學與分子生物學的訓練與經歷, 無疑的為他自己日後能夠在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等先驅領域闖出專業地位做了紮實的準備。當然這也讓他對於當今科學界迷失於,獨尊物質宇宙論的奇怪現象有所警惕,而且願意自己承擔風險的跳出來提供科學界另類的選擇。

二、 現況: 夾在物理學說的國王新衣與西方的宗教舊袍之間

過去二、三十年來因為物理學家試圖調和與連結量子力學與相對論兩者的某些整合上的困難,完成所謂的大一統宇宙GUT(Grand Unified Theory)理論,而讓科學家(主要是精通物理數學的專家與相關學者)提出的超弦理論與多維度時空的觀念與假說大行其道。 隨後又出現了稱做暗物質與暗能量等分別占了宇宙百分之二十六與六十八(合計百分之九十五) 以上成分的未知物質與能量的說法出現。由於這些都是少數物理學家對於未知現象的假說與高深數學運算的結果,所以除非觀察與實驗能夠進一步驗證這假說的正確性,我們也只能以樂觀其成的態度聽聽,不需要太激動的支持或反對。
像是量子物理的奇幻時空纏繞的觀念,就花了將近半個世紀的驗證與說明,才讓大眾逐步接受觀察者的觀察行為居然對所謂的客觀被觀察的物質有一定的實質影響。而且它可能不只是限制在微觀世界的現象,在2005年就有針對大於一公分的碳酸氫鉀晶體的量子纏繞實驗發表,也就是說巨觀世界如人類(甚至更大)尺寸的世界,也可能被觀測到有量子現象。這是在以還原論為主流的(唯)物(質)理科學理論社群中,不太願意面對的科學事實。更不要說每一個人都可看到與經歷到的生命(能量)與思維(意識)的現象,更是完全被主流物(質)理科學界放在被動與不需要被考慮的次要地位。
作者邀請了一位天文物理學家一起參與寫書,花了相當的篇幅以科學的最新實驗結果(到2005年左右)與簡單的歸納邏輯來指出以上所謂的主流物(質)理科學立場的不合理與偏執 。由於主流科學界無法用他們兩位是科學局外人或是研究領域已經過時或偏狹的說法,來忽略這種來自內部的又是非常鮮明的反對主流意見。 加上作者一直都有寫文章發表在科普與人文期刊的習慣,所以西方主要媒體也樂的提供平台與訪問時間讓作者表達意見。至少作者仍然完全支持科學的理性態度與方法,只是認為當今物質科學的主流思考應該已經走到了盡頭,應該把生命(能量)與思維(意識)的現象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上,因此格外的值得我們這些繳稅支持科技預算的大眾所鼓勵與珍惜。
當然作者也知道在美國的一些保守勢力,試圖以智慧設計的新名詞,來重新包裝西方宗教(主要是舊約)的上帝創造論,希望與科學的生物演化論在課堂中受到平等對待。這種希望打破美國政教分離傳統的時代逆流,當然不受到作者的支持。 不過我們可由作者將西方宗教(猶太、基督、回教為主)與東方宗教(佛教、印度教)分開討論,就知道西方科技知識份子對於東方宗教的宇宙論(如三千世界)、因果律(如業力)與心理觀察(如唯識論)是比較有理性親切感的,因為它們也是現代科學逐步發現或趨近的現象或角度。這與過去西方知識份子論述宗教與科學關係往往以基督教為唯一對象又是一項時代的進步。

三、 突破: 穿插了人本情懷、生命觀察與堅實邏輯,而強調生命與意識的重要未來科學觀點

作者由周圍家人與朋友的生老病死各種人生經驗,平行穿插在他討論科學理論與學說的嚴肅討論章節之外, 讓讀者很能切身分享為什麼作者會跳出所謂的科學主流意識形態。因為他對於人性的關懷與體驗,非常合理合情的讓他對這些不合情又不合理的僵化或物化思想提出反省。所以他逐步的提出了七條生命中心論的原則與假說,讓任何有科學方法訓練的科技人員,都可以逐步的去比較現有科學實驗結果,並且規劃未來的實驗以測試這些原理與假說是否成立。
事實上作者對於一個科學家提出自己的理論與假說因而世界有名,卻在自己還在世上時就看到自己的理論被科學界逐步不被強調(退流行),有非常親近的體驗。那就是他在哈佛的指導教授史金納(B F Skinner, 1904-1990)的基本教義派的行為心理學。這種只看人類與動物行為的外在與環境誘因的心理學派,自從二十世紀初因為動物制約實驗成功之後在美國興起,也有相當的科學驗證與後續影響。 但因為比較極端的不相信人有自由意識,又逐漸沒趕上訊息處理與人工智慧的浪潮,而逐步被認知心理學取代了流行。因此藍 沙居然還願意挺身而出,提出大格局創新的生命與意識主導物質宇宙,而非反過來物質決定生命與意識的科學觀點,並且特別與西方宗教傳統某些概念劃清界線,也是科學家的異數。
由於蘭 沙理解人類的一般語言與生活時空觀念的限制,所以雖然他相信人可以超越身體死亡的限制,但是他還是願意積極投入與鼓勵他人對於: 巨觀量子現象、腦科學、人工智慧、自由意識、甚至統一場論等等領域以科學的態度與手段繼續研究,來決定他提出的生命中心論相較於物質為先的主流宇宙理論以何者為正確?!

四、 趨勢: 科學與社會典範大移轉的重要一環

也就在看完蘭 沙的書的同時,我有機會看到另外一本由社會記者史蒂文•伏克(Steven Volk) 所寫的 “邊緣科學 Fringe-ology” (2011)新書,該書研究的主題更為廣泛與有爭議性, 但因為作者的社會現象調查的敏銳觀察力與綜合敘事能力,使得讀者能夠因為各自不同的原因對這兩位作者都產生信心。
後面這書的附題是 : “為何我想找理由回絕邊緣科學研究的內容,卻辦不到?!"。 它討論科學主流理論無法面對的邊緣科學實驗或觀察結果,像是麻醉醫師的腦微管量子結構、內知科學院的心靈實驗、清醒夢境、幽浮現象、瀕死經驗、鬼屋等等, 所以只好由一些只有意識形態但缺乏實驗數據與客觀態度的所謂的揭弊者(Debunker 或自稱懷疑者)來叫陣與鬧場。而一般媒體通常是習慣性的找來所謂的對立兩方各自承現觀點,就不下結論的讓觀眾去決定。或甚至流俗的支持所謂的揭弊者或是主流物質科學立場。 使得真正科學的真相不易在現代這種雖然資訊多元與海量,卻無法客觀的讓一般大眾決定真假的困境。還好有像伏克(Volk) 這種沒有包袱與預定立場的,又不被科技名詞與所謂的揭弊者所嚇唬的社會報導記者,願意跳入這邊緣科技報導與評論的領域。
這兩本書的共通交集是麻醉科學家史都華•哈默洛夫(Stuart Hameroff)根據牛津大學數學物理與科學哲學家羅傑•潘洛斯(Roger Penrose)的理論,而大膽預期腦神經細胞內可能是以極小的微管結構來處理有量子特性的信息共振。這與傳統腦科學理論,以神經細胞間的間質電化學方式來傳導知覺,是完全不同層次的現象,也因此可能被更新的實驗來驗證與討論。當然這兩位科學家也因為這類大膽的假設而受到很多責難甚至攻擊,不過經過二十年後目前還沒有任何定論,或許我們就應該客觀的等待實驗與觀察來証明,這總比原來只是迷信(或迷不信)的相信腦內一定沒有量子現象的現況要有希望。最後可能結果是兩邊都不對,也是一種科學的成就。
至於更為強烈的來自內部的批評與反省,則是由劍橋大學畢業的生物學家 Rupert Sheldrake(1942-)為代表。他一直以生物實驗為基礎,很早(1981)就提出大膽的 “型態(源場)共振(Morphic Resonance 或稱Morphogenetic Fields)假說來解是生物同時性學習的現象,後來又以 “知道主人何時回家的狗(1999)” 與“知道被別人盯著看的感覺(2003)” ,這幾本非常親近一般人經驗,卻是討論嚴肅思維科學主題的科普書籍而聞名。最近他又出了一本 “讓科學自由飛揚” (Science Set Free, 2012) 的精彩反省科學界僵化與兩舌現象的書,一章一章逐條討論唯物科學主流十項有問題的假說 (甚至作者用”教條”來指名)。
當然這世界在科學領域之外也有像達賴喇嘛這類的精神領袖,開放的願意與科學界對話。並且提供有相當禪修成就的喇嘛給歐美的研究機構(如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與哈佛大學 等) 做腦部掃描的研究,其結果也是打破傳統腦科學的認知,發現禪修可以有益的改變腦結構。
由以上這些發展來看,未來科學的發展已經是跳出了過去將近兩百年來傳統物(質)理意識形態的(教條)限制。就像是精靈被放出了魔瓶,不可能再被抓回瓶子裡去。 蘭 沙的這本書適時的綜合了一個學界大多能夠接受的理論架構來討論生命與意識,所謂 “時勢造英雄,英雄也造時勢”,顧樂為之序。

Leave a Reply